针针细线如发丝,穿插蟠叠夺天工。京绣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刺绣工艺,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,多用于宫廷装饰、服饰,用料讲究、技术精湛、格调风雅。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。 近日,记者走进香河县新华嘉园东区刺绣技艺传承人王学辉的工作室,倾听这位民间手艺人讲述一针一线的人生故事。
16岁当学徒入行49年
现年65岁的王学辉,其祖母是满族人,擅长刺绣和绘画,母亲也是一名刺绣工匠,王学辉自幼耳濡目染,逐渐喜欢上了刺绣。她16岁进入北京绣花厂当学徒,后成为一名刺绣工人,如今已入行49年。
走进王学辉的工作室,只见她将一根丝线劈成两份、四份、八份、十六份,然后拿起小小的绣针熟练地穿过针眼,两只手上下翻飞,一道道丝线在乳白色的绷子上似有似无,每个动作都凝结了她数十年的功力。
王学辉介绍,刺绣可以在真丝、棉麻、纱织、绢上运针,其中,丝绢刺绣的难度较大,因为丝绢特别薄,不能出错。绣法又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,双面绣难度大,不能出现线头乱针的针法,前后线条必须一致。刺绣的线必须是纯天然的蚕丝线,蚕丝线韧性大,可以拆分成若干等份。
匠心独运成就灵动作品
京绣的图案以“图必有意、纹必吉祥”为宗旨。王学辉介绍,京绣精绝天下,集各地刺绣技法之所长,有包容、并存、和合之美,代表着古代宫廷刺绣技艺的巅峰水准。
多年来,经过刻苦学习和仔细钻研刺绣技法,王学辉创造出平、齐、亮、韵的人物、花卉、山水打籽绣,盘金绣等优秀刺绣作品,拥有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。“每一件精美的京绣作品都饱含了匠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。”王学辉说,“刺绣也讲究悟性和灵感,更需要绣工的智慧,如果你绣不出它的神与色,整个图就显得无光无色,没有韵味。”
她的刺绣作品《金陵十二钗》层次丰富且韵律感十足,全部采用红、黄、蓝等多种颜色丝线,运用创新运针绣法,灵活交叉的线条变化,绣出了“十二钗”活灵活现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态。
积极推动传统京绣设计创新
在继承家传技艺之余,王学辉还积极推动传统京绣的设计创新,将传统技法整合,并运用现代创新的设计理念,不断丰富京绣的绣品种类。
2015年至今,王学辉被北京工贸技工学院特聘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刺绣班”老师,从事“京绣”技法教学与指导,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。2016年8月,王学辉的刺绣作品《文、武官盘金补子》《牡丹寿带图》《富贵牡丹》参加了“北京翰海”拍卖会。2017年,北京服装学院开办文化和旅游部、教育部,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班,王学辉任该班京绣老师。她和刺绣大师洪涛老师一起研究针法,探讨刺绣技法,把传统、民族、现代刺绣技法相结合,并把盘金绣、垫绣、双面绣、影绣、拉锁绣、打籽绣、掺针绣、运针绣、挑补绣、堆凌绣、雕空绣等几十种针法的精髓传授给非遗传承人,提高传承人的综合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,助推文化传承工程,让历经几千年的刺绣生生不息。
“我相信,未来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必将擦出绚丽的火花。”王学辉说。
Copyright © 2023 香河帛韵工艺品有限公司 冀ICP备2023045542号-1